音樂教學之表演藝術(shù)論文
一、鋼琴音樂作品在教學中的模式及問題
1.當前鋼琴課堂教學模式
隨著我國市場經(jīng)濟化的快速發(fā)展,人們對音樂文化從向往和崇拜逐漸轉(zhuǎn)變?yōu)槿绾胃玫匦蕾p和享受。鋼琴是從西方傳來的西洋樂器,如今在我國的普及率也日漸遞增。鋼琴教育也在我國各大音高校中占據(jù)了不可或缺的位置。在高,F(xiàn)有的課堂教學模式中,學生在課堂上是去了解、學習、探究西方音樂作品和模仿世界各種流派的演奏風格,不斷去推敲探尋這些曲目的創(chuàng)作背景,并更深入地對作曲風格結(jié)構(gòu)進行分析鉆研。雖然這種教學模式在我國延續(xù)了很多年,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也更加豐富,演奏技巧也更加精湛,但靜下心來聆聽這些鋼琴曲,仍缺乏我們本民族的一種東西。
2.問題所在
在如今的鋼琴教學模式中,對西方音樂作品的學習還是占主導地位,千篇一律地從西方拜厄、湯普森、哈農(nóng)的作品開始練習,使很多學生從接觸鋼琴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西方音樂。本民族的文化在音樂理論教學中是缺失的,這讓很多學生在教學中感到枯燥,從而喪失興趣。沒有系統(tǒng)學習民族音樂的機會,就沒有一個正確的民族觀。如果在教學中能引用中國本民族音樂知識,在課堂中可以更多地欣賞民族音樂,必然也會激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。
二、“中國風”應在鋼琴表演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(yǎng)
相對于西方音樂理論知識,中國本民族的音樂知識在中國高校中的學習十分缺乏,例如中央電視臺主辦的“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”上,很多歌唱水平很高,并得到歌唱家、專業(yè)人士稱贊的歌手,在問題作答環(huán)節(jié)連最基本的民族音樂知識都回答不上來。這顯露出一個普遍現(xiàn)象,參賽者本身的歌唱條件和音樂素沒有問題,對西方的樂理知識也把握得游刃有余,但唯獨把我們本民族的、最本質(zhì)的東西給忽視了,這同時也給中國高校的音樂教育敲響了一個警鐘:如何加快培養(yǎng)高校音樂專業(yè)學生的民族音樂知識,這應該是每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都要認識到的。筆者認為,每一個音樂工作者本身就應該學習更多的民族音樂知識,只有教師具有良好的民族音樂素養(yǎng),才能更好地傳遞給學生,并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自然地給學生傳達民族音樂文化,培養(yǎng)挖掘?qū)W生的民族音樂意識。與此同時,“中國風”音樂作品所涉及的內(nèi)容相當廣泛,中國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,從古到今,從孔子文化民間藝術(shù),中國民間各種樂器包羅萬象,每一種樂器都是人類智慧的結(jié)晶;每件樂器吹、彈的樂曲,都是人民對生活、對祖國大好河山最質(zhì)樸的體現(xiàn)。
三、結(jié)語
可見,在鋼琴音樂教學過程中,在學習西方音樂知識的基礎(chǔ)上,如果更好地將我們本民族的文化貫穿于鋼琴音樂教學中,作為教育工作者,有責任將我們民族音樂傳遞給學生,而不僅僅是照搬模仿西方音樂,這樣彈奏出來的只是“西方鋼琴”。不僅是學生,教育工作者也有義務(wù)去感受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,走進祖國大好河山,去聆聽我們不同民族的音樂創(chuàng)作,把我們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傳遞給學生,將具有“中國風”的鋼琴音樂傳承下去。


下一篇:琵琶表演藝術(shù)論文